“投入”和“產出”

     

       (序)

 

  無錫外國語學校校長 胡建庭

 

經濟學中有一個原理:沒有投入就沒有產出。人生猶如一座天平,你可以把你想要的任何東西放在天平的一端,但是在另一端,必須放上相等的重量。每每看到充滿生機、調節(jié)氣候、造福人類的綠樹,同時也會想到綠樹為了這一切,必須深深扎根于土壤中,不斷吸收水分和養(yǎng)料。這不禁又使我聯(lián)想到中學生的作文,恐怕同樣不能游離這一游戲規(guī)則。
   
閱讀是投入。莊子曰:“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弊魑牡拇髿?、深厚正是以廣博的涉獵做基礎的,自己的胸中有大氣,潛移默化之下,作文的大氣就會自然流露。當然,中
學生生活閱歷、情感閱歷不可能很豐富,在此背景下,閱讀作用開始凸現(xiàn)。學生閱讀量大,吸收、借鑒得多,可以增強語感,可以增強生活積累和情感積累,久而久之就能促進作文水平的提高;反之,閱讀面窄,知識信息量少,語匯貧乏,在寫作時往往提襟見肘,常會感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建造寫作的高樓大廈,必先抓好閱讀的基礎性工程。

作文是產出。荀子云:“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蓖度胧钱a出的前提條件,沒有投入,產出便無從談起。反之,投入的價值是通過產出來實現(xiàn)的,產出是投入的目的和最高表現(xiàn)形式。兩者是密不可分的,任何偏廢一方的作法都是不可取的。同樣,閱讀是吸收,作文是傾吐,閱讀是投入,寫作是產出,閱讀帶動寫作,寫作反哺閱讀,這過程構成了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加強平時的閱讀積累,寫作時自然左右逢源,揮筆自如。正如冰心老人所言:“心里有什么筆下寫什么,此時此地只有‘我’……聽憑此時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從心中流到指上,從指上落到筆尖……”   

在經濟上我們講效益比,即計算投入與產出的比率。在閱讀和寫作的關系問題上,我們當然也得講究效益比,而這正是我們全體語文教師生成教學智慧的舞臺和空間。

有感于中學作文教學,權為序。

                                                   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