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小學低年級是學生學習閱讀的起步和啟蒙階段,新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閱讀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最基本的閱讀能力,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乃至終生的閱讀習慣、閱讀能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應嘗試利用有效策略把握低年級閱讀教學,有效地推進語文教學進程,全方位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素養(yǎng)。

 

【關鍵詞】 小學低年級  語文  閱讀教學  有效策略

 

    “書讀百遍,其意自現(xiàn)”,被視為讀書的一劑良方,實踐也充分證實了閱讀對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假如閱讀一旦成為學生的快樂,那么也隨之能被學生所深愛,成為他們無限的樂趣和不斷的追求,因此閱讀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學生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出感情,這種感情不應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在教師指導讀書的過程中,學生自悟、自得的。在教學中,應盡量避免單調枯燥的技術性指導,而是引導學生入境,入情,充分體會到課文的情感因素,并在動情的基礎上,通過朗讀表達出自己體會到的感情。使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不難做到,但是使學生達到有感情朗讀并充分理解課文則需要花費一些心思,講究一點藝術,否則低年級的學生對于那種反復多次重復性的練習是排斥和不接納的。那么在課堂閱讀教學時應如何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走進文中,入情入境呢?幾年的從教生涯,我?guī)捉浰妓鞑⒋竽憞L試,感受頗多。

.注重多層次的引導。

    低年級學生大多因情感經驗不足,知識儲備有限,難以“入境”。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形象思維占主體,對于直觀事物感興趣。況且大部分教材內容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難以進入情境體驗文本。因而,教師應采取各種有效的辦法來展現(xiàn)課文內容,化抽象為形象,把課文中表達的意境再現(xiàn)出來,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體驗。在課堂閱讀教學中,老師可以借助多層次的引導可以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從而發(fā)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誘發(fā)愉快的學習情緒,進而能更深入地體驗文本。

1.激發(fā)興趣,促其感悟。

    低年級學生尚處在幼童時期——小學生活過渡時期,其主要心理特征是趨趣,非凡突出地表現(xiàn)在熟悉新事物和文化課的學習上。作為教師,應善于誘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好,根據(jù)教材特點,把握學生學習的最佳心理狀態(tài),運用多種教學方式,促使學生布滿信心和激情、興致勃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正如托爾斯泰所說的“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愛好?!崩缭谏稀恫菰牟莩俊愤@課時,我先讓學生在老師的配樂朗讀中無拘無束地想像草原景象,再讓學生欣賞一段優(yōu)美的草原風光片。這兩次感知,一虛一實,前者為學生提供了自由廣闊的想像空間,讓學生通過傾聽教師的誦讀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每個學生都可以產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經驗之上的獨特感受;后者給學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圖景,豐富了學生的表象,彌補了因地域差異、經驗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學生想像的缺憾。這樣虛實結合,兩次感知,層次分明,運用多媒體等方式,巧妙地激發(fā)了學生深入文本閱讀的興趣,幫助學生自己用心參與,逐步構建起草原的概念,因而感觸是深刻的,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朗讀具有真情實感。

2.挖掘內涵,情感體驗。

    學生的情感是最容易被調動起來的,伴隨著情感,他們的認知活動就會更加主動,更加豐富、更加深刻,更能體現(xiàn)個性。課文中的言語無論是否具有形象性,都包含著作者的情感,學生在閱讀中就要在理解課文言語的過程中體會到其中蘊含的豐富的情感,在體會情感的過程中,加深對主旨的理解。在閱讀教學中,重視突出情感體驗的引導,能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在上《母親的恩情》一課時,我首先從“媽媽”這個親切的詞語切入,然后再讓學生暢談自己的媽媽是個怎樣的人。在回憶敘述中,讓愛的暖流再次升溫。課堂上,“你的母親是什么樣的人?”給了學生表達的機會。學生說的熱情被激發(fā)后,一個個飽含贊美之情的詞語就在課堂上出色紛呈,每一位學生都舉了手。從課外閱讀的“書面語言”到“生活感悟”,再到課堂上學生的“口頭語言”,從積累到內化,再到表達,喚起了學生已有的知識、情感經驗,最后一句“讓我們永遠地記住‘母親的恩情’”又把學生引入教材文本的語言?!懊辖际箘诺攸c了點頭”。一句教學中,學生三個層次的回答(一是點頭就是回答;二是不敢回答,怕自己的眼淚留下;三是不敢回答,怕自己說舍不得的話讓媽媽更加心傷。)讓我也驚奇了。細細想來,這種對愛的感悟得益于平時的情感教育:讓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天天對他們說一句感謝的話,并說出原因。這一處的教學,讓學生用真摯細膩的情感與作者以及主人公孟郊的心靈交融,思想在課堂里閃光,學生專心叩擊文字,用讀傳遞情深,宣泄情感。整堂課,都被濃得化不開的情感包圍著。

.多種方式練讀,注重評價。

    《新課程標準》把喜歡閱讀放在低年級閱讀教學目標的首要位置,突出了它的重要性,為此讓每個學生都喜歡朗讀,進而視讀書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這是我實施教學的基本理念。平時,我在教學中探索適合低年級閱讀教學的方式方法,除了采用自讀、小組讀、合作讀、齊讀、想象讀等多樣的形式讀書,還力求嘗試其他多種形式的讀,激發(fā)學生朗讀的興趣。

1.換位促讀法

    換位促讀法就是創(chuàng)設情景,變換學生的角色,讓學生身臨其境,以不同的身份來朗讀課文。①我是“小小導游員”:

    這種方法可用于寫景的課文。如:一年級下冊《東方明珠》這一課,要求學生熟記背誦。在完成這一教學任務時,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景:在我們的眼前就是東方明珠,是否去游覽呢?要看導游的本領了。我們要請導游來為我們做介紹,介紹詞就是課文中中的內容。接下來是爭當最佳導游員活動,看誰爭取到的游客多,誰就獲得了“最佳導游員”的榮譽稱號。學生的興奮點被激活,他們喜讀、樂讀,爭先恐后地讀,朗讀的質量自然在老師的點撥下不斷地提高。

②我是“小小解說員”:

    這種方法適用于介紹性或敘述性的課文。如:一年級下冊《識字5》,這一識字課文中出現(xiàn)了獅子、老虎等不少動物,教學中可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今天動物園要來我們班招聘解說員,解說員不僅能把講述的內容清楚流利地講給觀眾,而且要有聲有色,聲情并茂,你們有信心應聘嗎?”學生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然后相機出示文中的動物圖片,這樣的情境學生一定是積極主動的參與,在躍躍欲試和大膽嘗試中收獲成功的喜悅。

③我是“故事大王”:

    這種方法適用于故事性較強的課文。如《狐假虎威》一課,教學后,展開續(xù)編故事大王比賽:狐貍借助老虎的威風百獸嚇跑后,一直得意洋洋,幾天后,又在路上碰到了老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延續(xù)課堂的思路,編得好的頒發(fā)一張故事大王“證書”,學生對此會百試不厭,從而更加喜愛閱讀寓言故事這一類型的題材。

④我是“小詩人”:

    這種方法適用于詩歌體的課文。如教學《家》一文,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朗讀環(huán)節(jié):出示填空:(    )是(    )的家。在填空的基礎上,再來讀好句子,課文。課堂上,學生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都爭著當一回小詩人,朗讀自然達到了有感情,有一定的質量。    類似這樣的換位形式有許多,如:“我是小記者”“我是播音員”“我是主持人”……總之,根據(jù)不同的課文內容,可設計出不同的換位朗讀方式。

2.媒體促讀法

    多媒體直觀生動的畫面、悠揚舒緩的音樂,能喚起孩子們無窮的樂趣,配樂朗讀、給動態(tài)的畫面配音、聽電腦里的卡通人物點評朗讀效果,這些是學生們最喜聞樂見的朗讀形式了。如:教學《會走路的樹》一課,在練習有感情朗讀,理解課文時,就可采用給畫面配音的方法。播放課文動畫,讓學生對照課文給畫面配音。能嘗試一下做配音演員的樂趣,學生當然求之不得,在輕松快樂中學生讀出了文中的美,文中的趣,文中的情。

    除上述講到的方法外,還有如:設疑促讀法、角色促讀法等等??傊虒W中,教師要不斷的更換調味品,讓學生真正做到自讀自悟,入情入境,體會情感。

    評價,是朗讀訓練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朗讀訓練必須抓好評價環(huán)節(jié),課堂評價是師與生,生與生之間互動的平臺,評價時要以正面的鼓勵為主,增強互動性。在閱讀課指導《春雨的色彩》一文時,對麻雀說的話怎么讀,孩子們各有看法,一位自小生活在農村的孩子認為,讀時語速應又快又急,麻雀向來是嘰嘰喳喳地說話;第二位女孩卻不贊同,認為讀得緩一些,和和氣氣的??蛇@一位又遭了第三位孩子的反駁,認為語氣一定要自信、堅定,理由是他見過電視中小學生的辯論會就是這樣的。學生的每一種朗讀處理都是不同的個性氣質與生活經驗的體現(xiàn),我分別用“你真會觀察生活”,“你很有思想”,“老師為有你這樣的學生而自豪”一一作出評價,施以個性化的評價,能有效地發(fā)揮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促使每位學生全力投入,讀起課文來愛好盎然,意猶未盡??梢?,積極、適時的評價是課堂不可或缺的調味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尊重兒童認知規(guī)律,穿插個性表演。

    在閱讀教學中,經常有這樣的現(xiàn)象,很多時候學生無法真正進入文本,其重要原因是學生角色模式的定勢,他們在閱讀中常常把自身置于文外,語言內容難以引起學生體驗,語言激情難以激起學生共鳴。可見,要達到預期良好的閱讀效果和感悟層面,就要借助——個性表演這類有效的方法,讓學生帶著自己有限的理解,隨機進入課文,通過角色轉化,促進心里揣摩,情感體驗,從而更深層次的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表演家,尤其低年級的兒童,對表演情有獨鐘,教師可充分挖掘學生的表演天賦,邊表演邊朗讀。上《春筍》一課,在引導學生理解“沖破、掀翻、冒出來”這三個動作詞語時,運用了課堂表演的方式,讓每個學生當一回小春筍,學生對表演特別感興趣,這樣的設計是建構在學生的年齡特點上,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激發(fā)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學生通過說說演演,深刻理解了“沖破、掀翻、冒出來”這三個詞語的意思。課堂氣氛變靜為動,讓學生樂于參與,抓住學生的好奇心,調動樂的主動性,為孩子提供了說話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展示,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飛躍的發(fā)展,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此時,教學不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從生活入手,啟發(fā)學生的朗讀情感。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 在教學中我常常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白屨Z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只有在生活中實踐,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課堂才會在這激烈的生活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上《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課時,我問:當時沙洲壩村的飲水情況怎么樣?你是從哪些詞句看出來的呢?于是學生的話題就這樣打開了,就這樣他們體驗到了了當時村里吃水難,此時,我讓他們再去讀這一段。接著,我又利用歷史材料,向學生介紹了當時的艱難狀況,學生聽得很認真,這種方式既擴充了他們的知識面又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有些孩子課前還上網搜索查看了當時的資料,主動要求發(fā)言補充。最后,所有的深意都在孩子們的嘴中被解釋,他們甚至說:毛主席真有遠見呀,真為老百姓著想!在接下去的教學過程中,很容易就找準了感情基調,學生讀的很投入,很認真,另人欣慰。

.結束語

    任何能力的形成,都必須經過持久的強化練習。我們應將朗讀感悟作為一篇課文的主線來推進閱讀教學的進程,將一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均置于讀中,注重多層次的引導,以讀為主來組織教學,多種方式練讀,注重評價,積極采用表演的方式,從生活情感啟發(fā)學生的朗讀情感,感悟課文內容,感悟人物情感。所以,我堅持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把握閱讀方法,不斷改變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學習中成長,在合作中成長,在實踐中成長。我們要讓學生走進生活,與豐富多彩而又復雜紛繁的現(xiàn)實生活直接對話交流,從生活中篩選和獲得活的知識信息并內化為自己的能力,從而又超越現(xiàn)實生活。這樣可以豐富孩子們的情感,提高孩子的審美觀,奠定孩子們寬厚的人文根基,全方位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唐利民,《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熊梅 王顯才,《新課程理念下的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  楊寶輝,《淺談語文課程整體閱讀教學》,《廣西廣播大學學報》2004年專刊。

4、  王榮生,《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  崔巒,《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月版。

6、  石雪莉,《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國教育科研與探索》20064月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