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從人從谷,凡人食谷,是為俗。民以食為天,只要當我們坐在餐桌上,我們都是食人間煙火的俗人。如今,我們離大自然越來越遠,但在飲食之際,仍應當抱有“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飲一啄飽蘸苦辣酸甜”的感恩之心。
宜興素有“茶之綠洲,竹之海洋”的美稱,正值清明時節(jié),春雨飛灑后乾坤一片清明之氣,無錫外國語學校國際部小學的學生們避開車馬喧囂,來到宜興體驗采茶、挖筍等研學實踐活動,感受土地的給予和饋贈,感受這片土地上生長著的勤儉和堅忍。
換上一身樸素無華的軍裝,結伴分組成六個生產小隊,我們的小小“知青”整裝待發(fā)。茶園的曹阿姨耐心地講解著采茶的基本方法:一芽一葉,忌掐采,宜提手采。小小“知青”們稚嫩的臉上露出了專注的神情,看著曹阿姨的示范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而更多的“知青”則早已躍躍欲試,心兒已經隨著采茶曲飄進了身旁的茶園了。
女孩兒們初出茅廬,謹遵曹阿姨的指導,精心地挑選著一芽一葉,小心翼翼地摘下放在指尖端詳著;男孩兒們似乎更在乎速度,雙手并用,笑著嚷著一路“掃蕩”過去一定要和別人爭個高下。香茶滴翠,真是“筐滿歌飛笑語喧”!
新鮮茶葉浸透著春的記憶。泥土的沉默寡言,春雨的綿綿情話,和風的叨叨絮語,都是茶葉的獨家記憶,需要經過“炒茶”工藝才能完好地封存起來。
“第一道是‘殺青’,這道工序將鮮嫩青葉60%的水分炒去;第二道是磨光,炒制時用手掌輕壓輕磨,歷時5分鐘;第三道是造型,也是5分鐘左右;第四道的回爐,就是將一些枝葉特別大而未完全炒干的茶葉,在這道工序中徹底解決,約兩分鐘?!?
這些飽經風霜的炒茶儀器安靜地等候在茶農伯伯后院的屋子里,迫不及待地想要為這些充滿好奇的小客人們講述屬于自己的故事。
【春雨初霽,小“筍”才露尖尖角】
茶余飯后,小“知青”們又接受到了新的任務——午后茶點的制作也得身體力行。蔥香小餅會難倒我們的“知青”嗎?當然不會!因為揉面團和搓橡皮泥難道不是別無二致嘛!真真是小菜一碟!而一旁觀戰(zhàn)的帶隊老師們面對這些“豪放派”的蔥香小餅則哭笑不得。
兒童不僅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在發(fā)現(xiàn)食材上似乎也是獨具慧眼。一個個春筍剛從土里探出不起眼兒的小腦袋,就被小小“知青”們逮了個正著兒??墒且堰@春筍從大地的懷抱中給挖出來,看上去簡單,操作起來難。分配到锨鎬的隊員看著自己手中的陌生工具,不知何處下手,摸索了好半天才稍微體會到锨鎬的用法,卻把握不了火候,一不小心就把春筍敲得滿目瘡痍;沒分配到锨鎬的隊員也不愿干等著,戴起厚厚的手套開始手動挖起筍來,像是考古人員小心翼翼地對待即將出土的文物,一點兒一點兒扒開春筍周身的土壤,誰知地面上的筍僅僅是“冰山一角”,無論怎么賣力地挖都挖不到個頭兒?!爸唷眰冞@才體會到,就好比是石頭中的碧玉一般,要鑿去無數的廢料才能捕捉到玉的美,也只有灑下辛勤的汗水,懷抱著感恩的心情,大地才會心甘情愿地雙手捧出自己的饋贈。
一位作家這樣描述中國人淳樸的生命觀:“他們在埋頭種地和低頭吃飯時,總不會忘記抬頭看一看天?!?
抱著春筍滿載而歸的城市的孩子,現(xiàn)在似乎活脫脫變成了鄉(xiāng)村的孩子。泥土混著汗水粘在了臉上,早上媽媽幫忙打理好的衣服現(xiàn)在已經凌亂不堪。可是我仿佛在他們身上看到了一種生命力,不是玫瑰那樣爛漫卻華而不實的生命力,而是桃之夭夭,不僅“灼灼其華”還“有蕡其實”的生命力,是小“筍”才露尖尖角后勢不可當沖破萬難的壯碩的生命力。這生命力根植于鄉(xiāng)村的土壤,樸實且堅忍。